嘉兴海盐千亩荡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

返回

作者:水环境研发部

发布时间:2015-12-28

浏览量:0

来源:自制

摘要:

嘉兴海盐千亩荡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

项目概况
       千亩荡坐落于县域西北部的沈荡镇、百步镇和于城镇交汇地带。根据《海盐县千亩荡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千亩荡东接盐嘉塘,北连大横港,西接百步港,并与西南长山河相连。
项目实施范围:整个保护区面积合计23.61 km2,其中一级保护区1.69 km2(水域0.68 km2),二级保护区6.08 km2(水域0.47 km2),准保护区15.84 km2(水域1.27 km2),此方案主要涉及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内容。项目实施目标使千亩荡取水口水质提高一个等级,达到合格水源标准,并形成千亩荡初期的景观体系,将千亩荡水源地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工程打造成生态工程与景观工程。

 

水质分析
       千亩荡是海盐县境内较好的水源之一,县三地水厂的取水泵房直接建在千亩荡取水口,从千亩荡直接取水,但由于上游河网来水不佳,千亩荡水域渔业水产过度养殖、沿岸陆域的畜禽养殖、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等因素综合影响,致使千亩荡的水质遭受到了严重污染。根据三地水厂对千亩荡水源引水源大横港引水(主水源)、长山河引水以及一级保护区(取水口)的水质监测结果,周边河网引水河道水质不稳定且有恶化趋势,千亩荡水源地原水总氮劣于Ⅴ类,冬季、初春氨氮浓度较高,也基本劣于Ⅴ类。对千亩荡水源地水质进行一年的水质监测分析可知,千亩荡一级保护区水源水质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大多数指标值处于Ⅳ—Ⅴ类之间,氨氮、总氮、总磷等指标时常劣于Ⅴ类,属不合格饮用水源。

 

污染源分析
       对千亩荡污染云进行调查发现,千亩荡水质污染主要来源于区域水产养殖换水中携带着鱼排出的大量粪便及投饵散失的饵料,同时养殖场甲鱼、畜禽等排泄物、过剩饲料及清场废水直接排入千亩荡等,这些废水都对千亩荡的水体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对水体的总氮、总磷污染指标的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也为藻类繁殖和滋生提供了载体。2011年2月,每升千亩荡水源藻类浓度大于107个,比同期外围水域高出10至100倍,这给水厂的净水处理带来了难度,并严重干扰了水质。经过县三地水厂及时采取应急措施,虽然没有影响到出厂水,但如不及时遏制,长期以往,势必对千亩荡水源安全供水带来风险和隐患。
可见,千亩荡水资源条件先天不足,影响变化复杂;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严重,水质不合格;饮用水水源地河荡连通,风险源较多,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度不高。

 
方案设计
       依据海盐县三地水厂提供的取水口处水质监测报表数据,若以千亩荡调蓄容积180万m3计算,应急备用水源地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污染总量分别为7.85t、0.20t、2.68t,年均水质总氮为4.36mg/L,总磷为0.11mg/L,氨氮为1.49mg/L。总氮恢复至目标Ⅳ类水质1.5mg/L,需削减66%,总磷恢复至目标水质0.05mg/L,需削减9%,氨氮目前达到地表水质量标准Ⅳ类水质。总氮恢复至目标Ⅲ类水质1mg/L,需削减77%,总磷恢复至目标水质0.05mg/L,需削减55%,氨氮恢复至目标水质1mg/L,需削减33%。
       根据需要分别对饮用水源地库区和引水河道水质进行改善与生态修复,通过对内源污染、外源污染的同时控制和水质的生态净化,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其中饮用水源地库区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路线为:底泥清淤、取水口水质净化区域构建、太阳能水循环复氧控藻和生态系统改善工程、堤岸生态护坡建设、库区水生植被生态系统构建、鱼类调控与底栖生物恢复工程。引水河道工程技术路线为:引水河道水质保障和生态恢复工程和引水河道入口湿地修复工程。通过生态修复系统的建立,保证千亩荡水质达到合格水源标准。

返回列表